%A 杨承栋,焦如珍 %T 杉木人工林根际土壤性质变化的研究 %0 Journal Article %D 1999 %J 林业科学 %R %P 2-9 %V 35 %N 6 %U {http://www.linyekexue.net/CN/abstract/article_3712.shtml} %8 1999-11-25 %X

本文重点论述一代杉木人工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生物活性、生物化学活性、土壤化学性质的差异及其在林木生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。研究结果表明:杉木幼龄林、中龄林及近熟林样地土壤中有机养分和无机养分含量,除去幼龄林土壤中全K之外,均是根际土壤养分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。不同发育阶段养分变化规律:速效N在根际和非根际均呈下降趋势;速效P含量也呈下降趋势,仅从中龄林至近熟林略有恢复,但全P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,速效K由幼龄林至中龄林呈升高趋势,但由中龄林至近熟林呈下降趋势,全K只是从中龄林至近熟林呈下降趋势。Cu、Zn、M n含量,从幼龄林至中龄林呈大幅度下降,中龄林至近熟林在非根际土壤中略有恢复。关于土壤酶活性变化,无论是水解酶类、还是氧化还原酶类活性,在杉木幼龄林时期,均是根际土壤酶活性低于非根际土壤,随着林木生长至近熟林,则逐渐出现根际土壤酶活性高于非根际土壤。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结果表明:在幼龄林阶段根际土壤细菌、放线菌和真菌均多于非根际土壤,从幼龄林至中龄林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均呈下降趋势,但放线菌数量在增多,由中龄林至近熟林,细菌、真菌和放线菌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数量趋于提高。在杉木生长过程中,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三大类微生物的属、种及数量发生的变化,指示了土壤性质恶化的动态变化,通过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性质研究,为揭示杉木人工林土壤性质恶化机理、找出防治的技术途径,提供了较明确的科学依据。